ob欧宝娱乐官网  ·  NEWS

“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厦门高水平发展”理论研讨会发言摘登

2024-03-18 09:42:49 |   作者: ob欧宝娱乐体育网页版入口

  7月1日,市委主题教育第三期读书班在市委党校举行“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厦门高水平发展”理论研讨会。本报今日摘登部分现场(书面)发言。

  2002年6月,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省长的习同志到厦门调研,为厦门量身定做了“提升本岛、跨岛发展”重大战略,在重要发展节点为厦门擘画蓝图、引航定向。厦门由此步入发展快车道,经济社会实现历史性跨越,也为下一步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

  跨岛发展的策略提出以来,历届厦门市委、市政府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形成了城市格局跨岛拓展、产业体系跨岛优化、公共服务跨岛覆盖、人文内涵跨岛提升、生态文明跨岛建设的良好发展态势。

  一是坚决落实“提升本岛与拓展海湾相结合”,城市承载力明显地增强。坚持“全市一盘棋”,把眼光由岛内向岛外延伸,城市建成区面积从2002年的94平方公里扩大到2021年的405平方公里,岛外占比达七成,进出岛通道增加到“五桥三地铁两隧道一海堤”,慢慢的变多的企业和市民在岛外生产生活。

  二是坚决落实“城市转型与经济转型相结合”,城市竞争力明显地增强。加快打造岛外新城和特色产业园区,形成了相互配套、相互促进的一体化发展格局。2022年岛外GDP和高新技术企业占全市比重分别为46.4%和62%,平板显示等7条千亿产业链重点布局在岛外。

  三是坚决落实“农村工业化与城市化相结合”,城市吸引力明显地增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快速推进岛内外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均等化,让全市人民共享跨岛发展成果。

  四是坚决落实“凸显城市特色与保护海湾生态相结合”,城市影响力明显地增强。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获评联合国人居奖、国际花园城市等多项荣誉,被习盛赞为“高颜值的生态花园之城”。

  一是必须坚持正确方向,始终沿着习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精准把握跨岛发展的策略内涵,保持定力、接续奋斗,奋力把习擘画的宏伟蓝图变为美好现实。

  二是一定要坚持解放思想,不断以改革的思维突破发展要素的制约。坚决破除一切阻碍发展的陈旧观念和框框套套,以思想再解放引领厦门经济特区向更高素质、更高质量发展。

  三是一定要坚持系统谋划,努力走出符合厦门实际、彰显自身优势的发展路子。立足经济特区改革开放优势,发挥对台工作最大特色,用好港口底层优势,促进经济社会、自然生态和历史背景和文化均衡发展。

  四是一定要坚持人民至上,着力创造高品质生活。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在纵深推进跨岛发展中持续加速住房、教育、医疗等优质资源跨岛布局,促进岛内外公共服务朝着更高水平发展。

  着眼新时代推进跨岛发展的总体目标,不断拓展“跨”的视野,加快“跨”的步伐,提升“跨”的能级,在勇担国家使命中创造发展机遇,加快打造新发展格局节点城市,努力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一是跨出本岛,强化“岛湾一体”空间格局。持续推进海岛型城市向海湾型城市转变,狠下功夫提升本岛,大力推进岛外建设,加速一体化发展,着力构建功能互补、定位清晰的“岛湾一体”城市格局。

  二是跨出厦门,推进厦漳泉都市圈建设。以厦门湾为纽带,完善厦漳泉都市圈发展规划,打造东南沿海重要区域增长极。

  三是跨出区域,主动融入国内大循环。积极对接长三角和粤港澳,加强与国内中西部重要中心城市战略联系,构建协同高效、利益共享、设施连通和优势互补的区域协同发展新格局。

  四是跨出海峡,深化对台交流合作。充分的发挥对台交流合作战略支点作用,积极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着力打造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的第一站。

  五是跨出海洋,深入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充分的发挥自贸试验区、金砖创新基地等开放平台优势,加快港口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推进厦门新机场建设,提高国际贸易和投资水平。

  习强调“我们要顺应第四次工业革命发展的新趋势,共同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机遇”。营商环境作为城市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衡量标准,数字赋能营商环境是必然要求,也是大势所趋。

  一是承担国家战略使命的需要。党中央国务院对新时期营商环境数字化建设作出了一系列新论断新部署新要求。习指出“努力构建开放、公平、非歧视的数字营商环境”;国家明确要求厦门在公共数据共享机制等方面先试先行。

  二是新时代“放管服”改革的必然要求。随着“放管服”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传统审批管理、服务方式和改革模式越来越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加快速度进行发展的要求,迫切地需要通过数字赋能,全面重塑再造营商环境。

  三是充分彰显厦门优势的有效路径。习在厦工作期间主持编制《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战略》,明确提出“投资环境是硬环境和软环境的总和”,在福建工作期间提出“数字福建”战略。遵循习确定的改革方向,打造协同高效的一流数字化营商环境,有利于赋能我市市场主体培育工程,有利于壮大我市“4+4+6”现代化产业体系优势,有利于凸显双循环背景下新发展格局节点城市优势。

  从2015年开始,我市在全国率先开展营商环境建设工作,按照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的目标,连续多年出台优化营商环境纲领性文件,推动营商环境从1.0持续滚动提升到6.0阶段。在国家营商环境评价中连续三年位居前列,在全省营商环境中持续排名第一。2023年3月31日,全国优化营商环境现场会在我市召开,国家发改委赵辰昕副主任对厦门营商环境工作予以积极评价和充分肯定。

  2021年以来,我市强化数字厦门建设领导小组的力量统筹,颁布实施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和数据条例,制定出台数字厦门“十四五”规划,开展政务信息化建设项目投融资体制探索,为全面提升营商环境数字化水平打下了扎实基础。

  重点在三个方面进行了探索。一是深化数字赋能改革。2022年5月在全国率先出台营商环境数字化行动方案,对营商环境数字化工作进行系统谋划和整体设计。二是推动数据跨域联动。分批分步建设18个评价指标“主题数据库”,全国首创“e政务”自助服务模式,建成430多个“e政务”便民服务站,实现10个省1600多项政务事项“跨省通办”。三是加快系统迭代转型。开展新一轮“数字政府”强基工程,启动政务信息化建设运营新模式改革,高效推进“城市大脑”等快速迭代建设。

  (一)总体目标。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厦门下一步改革要求,深入实施新一轮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力争到2025年建成全国数字化营商环境标杆城市。

  (二)重大支撑。根据市委市政府“两化三单”的工作方法要求,策划形成“十四五”期间数字化营商环境6个重大平台项目、6部重规政策以及10个重大支撑要素。

  (三)思路举措。重点提升政务服务、市场、公共服务、创新、司法执法监管等五大领域的数字化水平。

  一是政务服务环境数字化。主要是运用数字化技术推动政务服务业务平台“一网协同”,政务服务事项“应上尽上”,更多高频政务事项“无感办”。二是市场环境数字化。主要是运用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强化招投标、金融等涉企数据共享联动。三是公共服务环境数字化。主要是数字赋能水电气、文教卫体等公共服务领域,提升群众获得感。四是创新环境数字化。主要是创新公共数据资源开发模式,打造平台产业新生态,推动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加快发展。五是监管环境数字化。主要是完善司法、执法、监管领域的数字化运用,发挥信用作用推进分级分类精准监管,推动司法执法监管效能全面提升。

  思明区深入学习贯彻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勇立潮头、勇毅前行,争当高质量发展实践引领者。

  思明区深入学习贯彻习关于新发展理念的重要论述,更好统筹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综合实力稳步增强。金融、商贸、软件信息、文旅创意4条千亿产业链增长稳健,美图等5家企业入选全国互联网百强,字节跳动区域总部、华西集团区域总部等优质项目落地,拥有安踏等总部企业202家,税收亿元企业达48家。生活品质持续提升。获评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先行创建区和福建首批“教育强区”,人口健康主要评价指标达发达国家中高水平,3个社区获评“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荣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社会治理创新推进。创新探索近邻党建,“打造‘近邻社区’促进社区共建共治共享”案例获评全国基层治理创新典型案例;近十年刑事总警情年均降幅18.76%,莲前派出所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模范公安单位”称号,思明法院荣获“全国优秀法院”称号;连续六届荣膺“省级文明城区”称号,获评首批“省级文明示范城区”。2022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2500亿元,同比增长5.2%,总量居全省县(市、区)第三位;常住人口人均GDP达23.53万元,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财政总收入410.10亿元,总量连续7年位居全省县(市、区)首位;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49万元;蝉联2021、2022年全省城市发展“十优区”首位,位居2022年全国综合竞争力百强主城区第19位。

  1.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紧扣《厦门“一二三”战略规划》,紧密衔接和服务市“4+4+6”现代化产业体系,重点发展软件信息服务、金融服务、商贸服务、文旅创意四大主导产业,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新兴未来产业集群。

  2.持续创新科技发展。促进科技、资本、人才、信息等创新要素高效流动、向企业集聚,形成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

  3.加快推进数实融合。聚焦数字平台经济等方向,依托“智慧思明”等平台,以数字技术为产业发展赋能赋值赋智。

  1.增强综合承载力。深入推进“岛内大提升”,加速厦门国际商务区、开元创新社区等片区开发。大力推进城中村现代化治理,打造宜居、宜业、智慧、和谐的现代化社区。

  2.不断增进民生福祉。用心解决就业、教育等问题,促进优质教育普惠均衡、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养老服务全覆盖,力促文体旅深度融合发展。

  3.提升社会治理效能。推动社治委、城管委、文明委深度耦合,深化“社会治理+网格化”,力促社会治理系统化法治化科学化智能化。

  1.全面深化改革。把握改革机遇,落实各项任务,打造更多“思明特色”改革品牌。积极融入争创全国营商环境创新试点,深化“放管服”改革,健全企业全链条全过程服务体系。

  2.打造法务高地。加快推进海丝中央法务区思明示范区建设,推动总部法务、行政法务、科技法务、金融法务、协同法务、基金法务发展。

  3.加强数字赋能。深化“智慧思明”建设,不断夯实数字底座、强化服务支撑,提升招商引资、企业服务、城区治理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一是深化党建引领。坚持大抓基层,深化近邻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常态化开展“近邻·思民”活动,把基层党组织建成坚强战斗堡垒。

  二是建强干部队伍。结合“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行动,在各部门各街道实施“强腰”工程,树牢以实绩实效论英雄的导向,让敢为、敢闯、敢干、敢首创成为习惯。

  三是强化督促检查。大力提倡较真精神,建立作风建设联合监督机制,深化实践“近邻监督”模式。

  习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的策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鉴于此,集美区委提出,以“产”为基础,“城”为载体,“学”为源泉,坚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人才驱动为根本,发挥高校人才智库作用与集美文教区优势,推动产城学研人深度融合发展,打造新时代高水平发展的“集美样本”。

  1.资源基础。23平方公里文教区汇聚集美大学、华侨大学、中科院城市环境研究所等16所高校科研院所、16万名在校生,科研实力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吸引了众多科技公司落户集美,集中了科技成果产出与需求,为集美区奠定了科技成果转化的产学研基础。

  2.区位基础。集美位于厦门行政区域几何中心,拥有国家东南交通枢纽厦门北站,以及在全国规模居前的前场铁路大型货场、4条铁路、3条干线条地铁途经集美,公铁四通八达、海空交通便捷,为产业发展提供便利条件。

  3.产业基础。近年来,集美区积极实施产业升级工程,产业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为产城融合和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4.文化基础。嘉庚精神、闽南文化、华侨文化、学村文化是集美独特的人文基因和城市灵魂。集美从百年学村到现代新城,传承和延续着独有的“一精神三文化”人文特质,具有极高的辨识度,不断释放强大的文化吸引力。

  5.人口基础。大力建设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区,年轻化、高素质的人口结构让集美更有活力、更具创新力。

  经调查研究分析,集美产城学研人融合发展在产业发展、人才培养、科研环境、公共配套等还存在一些不足,下一步,集美区将着力做好以下两方面工作,把产城学研人融合发展不断引向深入。

  1.持续完善机制,夯实产城学研人融合的基础。一是完善合作互动机制,政府牵头构建区内高校、科研机构与科技企业的科研交流平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明确科研攻关方向,统筹协调驻地高校与本地产业融合发展工作。二是完善人才共享机制,加强政策解读,用好用足科技特派员等制度。三是完善资源共享机制,建立共享式公共服务科技平台制度,加大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扶持力度。四是完善产教融合机制,加强高校与在地企业的交流与沟通,推进在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优化,建立地方高校教师参加产教融合的激励与考核评价机制,加快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2.坚持开拓创新,促进产城学研人一体化发展。一是确立融合点,旗帜鲜明地确立主导产业,推动产业与智力同频共振、产业与城市融合共生。二是拓展新模式,在产业端组建主导产业行业联盟,在高校科研院所端组建学科联盟,政府牵头两个联盟间的互动,探索建立产业集群对学科集群的合作模式,促进产城学研人的共同发展。三是激活人才链,针对创新人才、创业团队、青年学生三个重点群体,多管齐下、分类施策,提升人才培育成效。四是建设引领区,围绕创新团队居住、发展、就业、创业的全方位需求,布局建设高品质、国际化的科创人才社区、专精特新企业孵化器、战略新兴产业加速器、科技服务业总部集聚区、新型研发机构集群区,为产城学研人的深层次地融合打造一个高质量的示范引领区。

  在全球数字化转型的战略趋势下,以数字技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已成为全球共识。中国数字政府建设呈现不同于西方国家的数字政府建设的特征。其中,更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引导作用具有密切关系,探讨如何在中国式现代化引导下推动数字政府建设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首先,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取向。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实现人民的幸福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并把实现共同富裕作为其价值目标。其次,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组织力量。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领导。第三,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原则。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共生”原则来超越西方现代化的老路,在人与自然的共生中实现共赢,体现了辩证统一的思维方法。第四,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理想追求。中国式现代化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中国实际的现代化,其独特的价值凸显了其优势和特色,更决定了其引领数字政府建设的可能。

  首先,人口规模巨大的中国式数字政府。数字政府不是只服务于少数人,而是全民普惠的数字政府。其次,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数字政府。中国式数字政府建设应考虑怎么帮扶老年人和跨越“数字鸿沟”。第三,注重系统协调发展的中国式数字政府。中国式数字政府应该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数字政府、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数字政府、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数字政府。

  一是突出新发展理念,“e政务”实现多渠道政务自助服务。厦门市基于“e政务”自助服务统一平台,在全国首创“共建共享”“社会化建站”“刷脸办事”等自助服务新模式。二是突出高质量服务,“一网通办”实现民众“零跑腿”。厦门市从始至终坚持服务是推行数字政府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化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体系,打通部门界限、优化业务流程,为企业、群众提供集成服务。三是突出系统发展思维,垒实“数字政府”强基工程。厦门市采用系统发展的思维方法,通过数据要素开发、社会环境等维度,垒实数字政府建设的强基工程。四是突出营商环境优化,统筹推进经济、社会等领域的发展。厦门市推行惠企政策“一站式”服务,综合运用大数据等途径,将各级政府惠企政策查询、匹配、推送传递至企业。在此基础上,以场景化运用为基础,聚焦营商环境数字化便利化建设的难点、堵点,通过强化系统整合、标准统一、数据共享、跨域联动,倒逼政务服务的机制重塑,以此提升厦门市营商环境数字化便利化水平,更好地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

  第一,基于厦门市人口、文化等本土基因,建设“普惠便捷”的数字政府。针对在厦的台胞较多、不懂普通话的闽南人群等实际,形成专栏特色服务。第二,注重新技术的融入,建设“高效协同”的数字政府。利用人工智能语言模型可以轻轻松松实现政府和民众的互动、公共服务智能化推送、科学化和精准化促进政府完成决策、辅助公职人员高效履职等。第三,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建设“富强高质”的数字政府。逐步推动以场景应用为主导的立法思路,加强跨部门协作,实现税费红利快速兑现等。基于嘉庚精神等本土文化元素,借助元宇宙等新兴技术,建设 “自信繁荣”的数字政府,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数字政府建设;通过运用数字技术推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推动生态环境智慧治理,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政府。